中国育儿补贴是重大转变,但不会刺激新生儿潮?
中国育儿补贴是重大转变,但不会刺激新生儿潮?
FX168财经报社(亚太)讯 中国不再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,而且面临预测称其人口将在几代人内大幅下降的局面,如今正尝试新举措。与其说重点在于政策内容,不如说其传递的信号更耐人寻味。
北京上周宣布将对生育家庭提供补贴。2025年1月1日之后出生的婴儿,每年可获得3,600 元(约 500 美元)补贴,直至三岁。虽然金额不大,但这意味着进一步远离20世纪70年代开始限制生育的政策。小规模试点、逐步扩大是合理的做法,不难想象未来补贴金额会增加,并覆盖所有孩子。
自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领导层一直将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置于优先位置。小家庭曾被视为提升生活水平的途径——韩国、新加坡及其他不少亚洲经济体也是如此。这一策略效果过好,如今北京政府正试图应对其后果。
这一转变方向正确,但理由可能和多数人想的不一样。官员们不应期待新生儿数量出现大幅增长。首尔和东京在这一问题上投入巨资,但生育率依旧低迷。韩国的生育率是全球最低的,尽管去年略有回升,婚姻数量增加15%。理想情况下,总和生育率应为2.1(即每名女性一生平均生育2.1 个孩子)才能维持人口稳定。联合国数据显示,韩国的生育率仅为 0.75,中国的可能略高于1。
育儿补贴政策最重要的意义可能在于它为未来行动铺路。彭博经济研究估计,该补贴金额占全国预算的0.1%,并不奢侈;若覆盖所有儿童,比例将升至3%。或许还会有一定效果:湖北省地市级补贴政策实施后,天门市出生人数增加17%。虽然批评这些举措来得太晚、效果有限很容易,但这并不意味着决策者应停止尝试。(全国范围内的免费学前教育也在逐步推广。)
这些补贴的真正收益可能更多地惠及现有居民。它们对人口的帮助有限,却能为家庭提供更多可支配资金。当局一直试图推动经济引擎由出口和投资转向消费。
随着房地产市场低迷、通缩多年来困扰中国,这一需求变得更为迫切。尽管工厂正大量生产出口商品,但在对美贸易壁垒上升的背景下,任何新的买家——哪怕是拿到补贴的父母——都值得欢迎。凯投宏观在报告中写道,这些补贴“标志着思路的转变,并可能为更多财政转移支付给家庭奠定基础”。
与其渲染人口下降,不如讲述这一更积极的故事。人口减少往往与生育率下降被捆绑解读,极端情况下会引发呼吁采取激烈措施来避免“人口灾难”。这是明显夸大。全球人口预计将在2080年左右见顶,随后温和回落——不久前这种结果还被视为理想。
谈到生育率时,外界很容易选择符合自身偏见的叙事。当中国经济势头不可阻挡时,充裕且廉价的劳动力被视为迈向霸主地位的通行证。如今北京面临一些挑战,而印度人口规模已超过中国,小家庭便很方便地被视为失势的表现或原因。
还记得日本曾被视为冉冉升起的新星吗?20 世纪90 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一系列银行业危机打击这种印象,随之而来的还有对人口下降的悲观预测——甚至有人问“谁来做寿司?”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崇拜日本战后复兴,但在晚年时感叹日本无法扭转他眼中缓慢发展的“人口灾难”。如今,日本重新变得受欢迎,并被视为稳健的投资对象。
如今看空中国已成风潮。生育补贴或许帮不了产科病房多少忙,但很难说它有害——即使最终受益者早已告别纸尿裤。
1. 欢迎转载,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。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,请发邮件至:media@fx168group.com。
2.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,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。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,据此操作风险自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