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而不是刺激——北京需要担忧的不只是通缩?关键政策信号浮出水面
改革而不是刺激——北京需要担忧的不只是通缩?关键政策信号浮出水面
FX168财经报社(亚太)讯 就在中国筹划下一轮五年规划之际,价格的持续下跌表明,经济需要比短期刺激更深层次的改革。
尽管通缩压力加剧,但中国经济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期刺激——这是经济学家们发出的信息,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。北京顶尖商学院的学者经常与政策制定者分享建议。
这并不是说价格的持续下跌应该被忽视,而是它们发出需要进行更严肃改革的信号——就在中国准备“第15个五年计划”之际。这是2026年至2030年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蓝图。中国今年即将完成第14个此类计划,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公布未来5年的细节。
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:“谈到第15个五年规划,核心问题是如何提升生产率。”他所说的“全要素生产率”(TFP),指的是通过技术、创新、规模经济或政策等因素提升经济产出的能力,而不是依赖增加劳动或资本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的数据显示,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2000年代的4.1%下降到2010年代的2.6%,自2006年起进入下滑状态。刘俏认为中国的TFP需要至少达到2%以上的增长。
为此,科技创新将是下一轮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他指出体制改革同样重要。
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周天勇在《财新》杂志撰文指出,中国80%的TFP增长来自体制改革。他指出,技术提升生产率的传统定义在中国并不完全适用,因为商业和消费者在某些领域受到限制。“没有经济体制改革,就不会有中高速增长。”
这些话题虽然听起来较为学术化,与公众常见的关于通缩、产能过剩以及外溢影响贸易摩擦的讨论不同,但由于中国的政策制定往往通过闭门会议达成共识,关键表述成为政策信号的主要来源。
激励机制的改变
其中一个政策信号最近几周浮出水面。
7月1日,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,强调要提升官员对政绩考核机制的理解。在另一次关于城市发展的高层会议上,习近平表示:“不能只看GDP增长了多少、重大项目有多少,还要看债务有多少。”
高盛指出,当前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实际上助长产能过剩问题——即某些行业的产出远超市场需求。
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闪辉表示,在现行以产出为基础的税收体系下,地方政府即便明知制造商在亏损,也仍被激励去拉动产出以增加财政收入。“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为官员设定不同的考核与晋升激励。”
她补充说:“这些根本性的调整都不会容易,也不会很快。”
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,北京仍持续强调“高质量发展”。不过政府仍然将年度GDP增长目标视为大事,今年的目标是5%。
展望未来,刘俏认为中国可能会将增长目标下调至4.5%-5%左右,但更关键的是,地方政府可能会将更多关注放在消费上,而非推动容易引发产能过剩的投资。
仍在试图刺激需求
刘俏表示,政策制定者还可能致力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——即推动“共同富裕”——从而支撑2.55亿人的消费能力。但从短期来看,中国经济或许仍需一定的刺激措施,例如现金转移支付。
中国政府已出台更多措施以支持就业并改善社会福利。但至今尚未仿效美国和香港在疫情后向居民发放现金的做法。
7月是政策制定者的密集期,预计中共中央政治局将在月底召开会议讨论经济事务。但分析人士并不抱太大希望。
中国银行原首席研究员宗良表示,今年上半年已结束,刺激政策的规模基本已定,政策重心正在转向未来五年的战略规划。
他认为,政策将更偏向消费而非投资,同时更关注企业利益,指出过去五年中,国家在经济中扮演了更大的角色。但他也提醒,北京在放松控制方面仍会保持谨慎。
1. 欢迎转载,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。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,请发邮件至:media@fx168group.com。
2.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,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。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,据此操作风险自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