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关税战下,中国出口转内销——恐陷入更深的通缩?
美国关税战下,中国出口转内销——恐陷入更深的通缩?
FX168财经报社(亚太)讯 随着高企的关税扼杀美国对中国产品的订单,中国正努力帮助出口商将销售转向国内市场,但这一举措可能会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陷入更深的通缩。
中国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纷纷表态,支持受关税冲击的出口商将产品转销国内。京东、腾讯和抖音(TikTok在中国的姊妹应用)等电商巨头正积极向中国消费者推广这些商品。
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上月在一份声明中表示,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是出口商应对外部冲击的重要缓冲器,呼吁地方政府协调稳定出口、促进消费。
巴克莱银行高级中国经济学家Yingke Zhou指出:“副作用是中国企业之间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。”
例如,京东已承诺投入2000亿元人民币(约280亿美元)帮助出口商,并在其平台上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区域,销售原本面向美国买家的商品,折扣最高可达55%。
Zhou表示,大量原本面向美国市场的折扣商品涌入国内,也将侵蚀企业盈利能力,进而影响就业。而对工作前景和收入稳定的担忧已经在削弱消费需求。
2023年和2024年,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徘徊在零附近后,今年2月和3月连续两个月转为负增长。3月,生产者价格指数(PPI)同比下降2.5%,连续第29个月下跌,也是近四个月来的最大跌幅。
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团队预计,随着贸易战冲击出口订单,中国的批发价格通缩可能在4月加深至下降2.8%,高于3月的下降2.5%。他们表示:“我们认为关税的影响在本季度最为严重,因为许多出口商已暂停对美生产和发货。”
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闪辉预计,全年中国CPI将降至0%,低于2024年0.2%的同比增幅,PPI将下降1.6%,而去年下降2.2%。
闪辉指出:“价格必须下降,才能让国内和其他海外买家吸收美国进口商留下的过剩供给。”他还表示,制造业产能可能无法迅速适应“突如其来的关税上调”,这可能加剧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。
高盛预计,中国今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(GDP)仅增长4.0%,而中国当局为2025年设定的增长目标为“5%左右”。
生存游戏
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将对中国产品的关税提高到145%,创下一个世纪以来最高水平,北京也进行报复性加征125%的关税。如此高昂的关税已严重冲击两国贸易。
北京帮助出口商转销受影响商品的举措,可能只是权宜之计。北京本土投行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,失去美国市场的中国出口商,原本就面临国内需求疲软、价格战、微薄利润、账款延迟和高退货率的压力。
沈萌指出:“对于那些原本能从美国消费者手中收取高价的出口商来说,在国内市场销售只是清理滞销库存、缓解短期现金流压力的手段,几乎没有利润空间。”
利润挤压可能迫使一些出口企业倒闭,另一些可能选择亏损经营,只为避免工厂停工。
高盛的闪辉估计,中国有1600万个工作岗位(占劳动力总数的逾2%)涉及对美出口商品生产。
上周,美国结束“最低免税”豁免政策,该政策此前允许中国电商公司如Shein和Temu向美国运送低价值包裹而无需缴税。
欧亚集团(Eurasia Group)的中国事务主管王丹表示:“最低免税政策的取消以及现金流下滑,正将许多中小企业推向破产。”她警告说,出口依赖型地区的失业人数正在增加,预计今年城镇失业率平均将达到5.7%,高于官方目标5.5%。
北京保留刺激火力
过去几年,出口激增帮助中国抵消房地产下滑带来的投资和消费拖累、政府财政压力以及银行体系压力。
但野村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警告称,房地产行业困境叠加美国的高额关税,意味着“中国经济将同时面临两大拖累”,其风险是“需求冲击可能比预期更糟”。
尽管各方要求出台更有力的刺激政策,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,北京可能会等到出现更明确的经济恶化迹象后,才会动用财政手段。
欧亚集团的王丹表示,当局并不认为通缩是危机,反而将低物价视为在经济转型期间支持家庭储蓄的缓冲。
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在4月21日的记者会上表示,面对中国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问题,北京可以通过财政、货币等定向政策提升购买力。他认为,美国面临的挑战大于中国。
林毅夫预计,目前的关税局势将很快得到解决,但没有提供具体时间表。他指出,中国保留生产能力,而美国若要将制造业迁回本土,至少需要一到两年,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在此期间将面临更高的物价。
1. 欢迎转载,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。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,请发邮件至:media@fx168group.com。
2.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,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。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,据此操作风险自负。